你的位置:高德娱乐 > 业务范围 >
“我的孩子,我不惯谁惯啊”:陕西50岁夫妻,爆红成200万孩子的电子爸妈
发布日期:2024-09-09 10:41    点击次数:60

文 | 小树妈妈

最近“电子父母”特别火,我最开始还不明白啥意思,后来才知道,是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,年轻人会用虚拟网络代替现实世界中的父母,填补了爱的缺失。

这个词起源于陕西的一对中年夫妇,他们会以父母的口吻拍摄和孩子互动的日常,基本都是跟孩子们说些打气加油的话。

本来以为在网上“给年轻人当父母”这种小众赛道,根本没多少人看,但现实却是,相当多的孩子会把他们当成父母,在评论区里诉说自己的烦心事。

比如有孩子在评论区诉说委屈:穿了时尚的衣服出去逛街,却被爸爸说穿得像夜市小姐。

有孩子抱怨考试没考好,爸爸说都读成这样,还不如出去卖。

有孩子哭诉每次父母批评的开头总是,“你从来不从自身找原因……”

当这些孩子在评论区倾诉,夫妇俩就会当好“电子爸妈”,处处考虑“孩子”的情绪,全程没有一句说教、批评和指责。

他们常跟“孩子”唠家常:“宝,今天累不累,有没有受委屈?”

从不强迫孩子非得把事情说清楚:“咋不高兴呢,没事,不想说咱就不说!”

很会鼓励孩子:“这段时间你处理的这个问题,我和妈妈就感觉处理得非常棒!”

还会主动来安慰:“昨天我晚上想通了,你也不容易。家是讲爱的地方,不是讲理的地方。只要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的,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
偶尔一句“我的孩子,我不惯谁惯啊”,这腰撑得也太霸气了!

账号一时间成了“伤心小孩”的情感寄托地,评论区里到处是求安慰、求抱抱、求肯定的孩子。

(网友在评论区纷纷留言)

在心理学里有个“移情效应”,说的是把特定对象的情感,迁移到了相关的人和事上的一种现象。

很多年轻人已经把对父母的正常情感,迁移到了更“懂”他的“电子父母”身上。

他们用这种“移情”的方式,在虚拟世界里疗愈自己,弥补童年缺失的爱。

(《荒野会谈》谈原生家庭)

其实孩子内心真正渴望的,不是父母多土豪,而是有被他们真正关心,能好好跟自己说话。

罗翔老师之前在一段采访中说,如果整个家充满了怨气、委屈、指责、埋怨,就失去了爱和活力。

那些在内耗环境下长大的孩子,内心容易缺乏安全感,长时间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怪圈。

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来看,对孩子而言,父母就像是一个“情绪容器”。

当这个容器体积越大、容纳越多的时候,孩子情绪调节的能力就越强。

即便是孩子经历了不如意的事,产生糟糕的情绪时,父母的包容和认可都能让他快速获得积极的勇气和向上的能力。

那些懂孩子、真正厉害的父母,任何时候都能把孩子的情绪稳稳接住,转化为一种轻松、温暖的力量。

一个孩子童年最大的幸福,就在父母给予的这几种情绪价值里。

● 不轻易指责,允许一切发生。

知乎上,有一个提问“那些从小被指责的孩子,长大后都怎么样了?”

其中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是这样的:“长大了的孩子后来变成了脾气暴躁、爱指责别人的父母。”

父母就是一面镜子,情绪的好坏将直接刻在孩子身上,变成孩子长大后的模样。

之前看过《走进谷爱凌》的纪录片,我就发现,谷爱凌的妈妈谷燕不一般,她情绪很稳定,允许孩子和自己原先的设想不一样,也允许一切发生。

谷爱凌小时候非常调皮,简直是“上房揭瓦”的那种,13岁时在院子里爬树,像猴子一样吊在树干上打秋千。

可妈妈谷燕既没批评也没强行喊停,而是站在屋子里静静的看着她。

她没有批评女儿不够优雅文静、没有焦虑孩子“掉下来会怎么办”、也没有指责家里有媒体采访,女儿这样的举止可能会被客人笑话。

谷燕允许女儿展现自己的天性,女儿成长中遇到任何挫折,也从不指责,而是微笑着鼓励她、拥抱她。

在妈妈的影响下,谷爱凌性格非常积极阳光,抗挫力特别强,遇到任何事情也想办法自己搞定。

一个家庭的松弛,能让所有成员身心愉悦,也会带给孩子更好的滋养,让他获得应对负面情绪的力量。

很多时候我们发现,即使事态发展趋势没按照原先设想的来,但也不会影响什么。

我们对孩子的焦虑,说白了,就是对结果的担忧。

可问题是,这种焦虑并不会改变最终结果,还会传染给孩子。

所以,父母要接纳和包容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切,犯错也好,失误也罢,我们都云淡风轻说句“没事,慢慢来”。

改变能改变的,接受不能改变的,把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,而不是浪费在责备孩子上。

哪怕生活真的“脱轨”也没关系,这恰好是松弛感产生的开始。

● 不说教,给足孩子正向的积极反馈。

在育儿界,有个很有趣的名词叫“黄金一小时”,就是在睡觉前的一小时里,跟孩子互动,将有翻倍的效果。

比如临睡前可以跟聊一聊,说说他最近变好的那部分,让孩子在放松愉悦的情绪中睡去。

可以问问孩子一天又哪些觉得幸运和开心的事情、有哪些想感谢的人、有哪些想记住的时刻,父母可以顺势给出肯定和鼓励。

还可以问孩子,“最近有个难事,你能帮我出出主意吗?”,让他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,他会感觉自己被父母重视,自己的意见也很重要。

“如果你是我,你会做些什么呢?”,了解孩子对父母的建议,知道他对你的期待是什么。

如果父母能利用好“黄金一小时”,对孩子来说是受益无穷的。

增进亲子关系只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从大脑发育的角度来说,发育早期需要催产素和内啡肽,来帮助大脑建立神经元网络。

父母对孩子流露出赞美、喜悦的神情,可以让孩子大脑中产生大量的催产素和内啡肽。

即便想要谈学习,也不要最先以学习作为引子和开头,而是从孩子感兴趣的部分出发,多给他一些正面的反馈。

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看到自己的进步,心中会感激这份关注,也会做得更好。

心理学家詹姆斯说,“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,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。”

教育不是盯着孩子的缺点,拼命去说教、改造它,而是要用放大镜找到孩子身上那仅存1%的闪光点,拼命放大它。

父母的每一句接纳和鼓励,都会让孩子朝你期待的方向不断努力。

● 不过度干预,陪伴孩子进入自我探索的空间。

蔡康永曾说:“我的成长,让我相信,那些看起来没有什么用的东西,往往才是我们人生的珍宝。”

这话说的一点都没错。

很多父母会让孩子学一些爱好,但只要一学乐器就是钢琴,一学舞蹈就是芭蕾。

其实大可不必扎堆跟风学,因为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。

有这样一个孩子,他叫倪皓洋,在抖音上是位出了名的小博主。

视频中的他如数家珍的介绍着手里的虫子,包括它们的习性和特征。年仅13岁,却被网友称为行走的“昆虫百科全书”。

疫情期间,他天天在家看有关昆虫的书,都快把书翻烂了,而且只要一有时间就下楼抓昆虫。

起初妈妈很怕虫子,担心虫子咬人、有细菌,可跟着小皓洋了解一段时间发现,其实并不会。

为了支持儿子爱好,父母把客厅改造成一整面书架墙,摆上了上百本的昆虫书籍,又在阳台上放满了各种尺寸的塑料盒和网箱,养了十几只昆虫。

妈妈非但没有觉得这是浪费时间、耽误学习,而是尽全力去支撑孩子,想办法让他研究的更专业、更深入。

倪皓洋和做昆虫科普的朋友们

小皓洋的父母给他买了很多昆虫的书籍,还给他找来很多纪录片。

一有空,父母就带他去国内外参加“观虫夏令营”,最远的一次来到了马来西亚的婆罗洲,那是世界上最多样的生物集中地。

倪皓洋的视频大多是妈妈拍摄剪辑的,一方面记录下儿子研究昆虫的日常,又给网友科普了知识。

在父母的陪伴之下,孩子也发生了变化,因为懂得比大人还多,让原本不善言辞的他越来越健谈,也变得更加自信。

小皓洋的父母是智慧的,不仅给了他一个快乐的童年,也给了他自由探索的空间。

陪伴的关键是父母要心无杂念,放下工作、放下手机,专心和孩子交流,全程陪伴孩子。

高质量的陪伴,在于坚持和走心。

波兰作家显克维支有一句话,写得特别好:

“每个孩子都愿意被一只温柔的手引导前行,而不是用脚踢。那么教育就达到了它的目的。”

父母的眼界,决定着孩子的未来。

作为父母要懂得欣赏孩子的优点,多一些鼓励和表扬,才是托举孩子攀爬向上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


Powered by 高德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